王斌 赵甍源丨社交媒体对新闻编辑职业角色的重构
2021-01-22 09:58:49
  • 0
  • 1
  • 1

来源: 中国编辑   原创 王斌 赵甍源

本文刊登在《中国编辑》杂志2021年第1期

社交媒体已渗透至新闻生产、分发的全流程,在改变新闻编辑的传统角色、工作日程的同时,强化编辑本位的理念、重视信息编制者的专业操作和扩展编辑的工作空间,因此,编辑的职业角色得到了强化而非消减。在社交、算法和新闻专业操作协作的新闻业环境下,从职业角色构成的角度而言,新闻编辑应该是信息产品的经理人和新闻事件的策展者、算法规则的制定者及后真相时代新闻事实的守护者这几种角色的复合体。

现有对编辑角色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各类期刊、各出版行业的编辑或者不同媒介载体的编辑在媒介融合、全媒体环境下的角色重构、挑战和应对策略,业务性探讨较多,也有从历史发展、权利主体变迁、编辑理念、媒介环境对编辑业务的改变等层面进行的学理研究。对于新闻编辑的职业角色的研究,多将编辑人群等同于新闻从业者,研究其参与者、中立者等角色。但对于以下问题,现有研究仍语焉不详:在媒介生态剧变的智媒环境中,社交平台、算法推荐对新闻编辑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社交媒体和算法为传统的编辑工作带来什么影响?在新的媒介生态中,编辑的职业角色应该由哪些角色元素构成?本文从社交媒体的影响机制和智媒环境下的新闻编辑工作出发,对这些问题作出初步考察。

社交媒体:新闻编辑工作平台的延伸

社交媒体作为一个开放的信息网络平台,通过为用户生产、传播信息搭建平台来促进用户网络化的社会交往,从而帮助人们建立、维护社交关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种类繁多,包含了用户个人动态、新闻信息、观点评论、广告信息等内容。相比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社交媒体具有更灵活的生产流程、更多样的信息产品、更及时的传播和反馈途径、更广泛和稳固的传受群体,因此为传统新闻业带来众多挑战。诸如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产品改善了传统媒体的信息来源,提高了其生产、传播效率;同时,社交媒体采用的算法推荐、信息审核技术也剧烈冲击着传统新闻编辑把关人的专业地位,编辑角色在此生产流程中逐步弱化,因此,有人将社交媒体看作传统新闻编辑的“掘墓人”“取代者”。但事实并非如此,智媒环境下社交媒体运营的众多案例均表明,社交媒体是编辑工作平台的延伸,为专业化的新闻编辑工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在社交媒体中,信息的编辑和审核主要由用户个人把关,特殊情况下由网络管理员审核。整体而言,用户个人把关水平参差不齐,容易造成网络谣言泛滥、高质量真实信息缺乏等问题,网络管理员的把关倾向于事后把关,有可能错过把关的最佳时机,造成失实信息的大面积传播。鉴于这些问题,国内外各大社交媒体开始重视人工编辑在其业务中的专业职能。

以脸书为例,假新闻、干涉选举、侵犯隐私等一系列危机是脸书自我身份界定发生变化的分水岭,此前它坚持自己只是一个社交平台和科技公司,但之后逐渐认识到作为媒体的责任,即关心读者和忠于真相。脸书为应对这些问题,组建了“信息流真实性工作组”,引入新闻核查来减少假新闻,并推出“脸书新闻”项目来向用户提供精选新闻报道。社交媒体作为科技公司在运营中加大了编辑把关的力度,其媒体属性逐渐凸显,成为专业编辑工作平台的延伸。此外,推特等依赖算法技术进行内容推送的社交媒体也纷纷强化了人工编辑在内容精选、整合传播中的职业角色,依托人工编辑提升内容质量已成为国际社交媒体的一种发展趋势。中国的社交媒体也经历了类似的强化人工编辑职能的发展过程。2017年5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旨在进一步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促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

由此可见,依靠数字技术的社交媒体是逐渐凸显媒体属性的新型传媒业态,国内外社交媒体对编辑职业角色的重视意味着社交媒体成为编辑职业工作的延伸。

社交媒体对新闻编辑职业的强化

社交媒体已渗透至新闻生产、分发的全流程,固守在传统新闻行业中的编辑角色、编辑任务也发生了改变,但社交媒体并非颠覆式地取代了新闻编辑工作。社交媒体重视新闻编辑的职业工作,设置新闻频道、引入媒体账号、提供媒体的消息来源并通过算法推荐等智媒技术传播新闻信息,这些都表明社交媒体的媒体属性不断增强。作为编辑工作平台的延伸,社交媒体强化了编辑本位理念、强调了信息编制者的专业角色,并扩展了新闻编辑的工作平台,赋予传统的编辑工作更多的激励性因素。

(一)职业理念:引领新闻编辑本位的回归

在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共筑的媒体环境下,传统的职业新闻人和用户共同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用户不仅是社交媒体上个人信息的生产者、媒体信息的使用者和传播者,同时也参与到新闻机构的生产流程中:社交媒体上用户发布的信息已经成为职业媒体机构编辑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在“用户为王”成为主流、读者偏好逐步影响新闻价值的背景下,用户在新闻生产中的地位逐渐凸显,这在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同时也有可能弱化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社交媒体对人工编辑的重视可以助推编辑本位理念的回归,有助于编辑把关能力的提升,从而为信息市场提供更多专业化的新闻产品。

回归编辑本位并非闭门造车、拒绝与用户对话,而是从理念上重视新闻编辑的专业性。在社交媒体中,算法甄别、筛选信息,导致职业新闻人在新闻传播次序中后置[1],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闻信息的传播质量,如一些自媒体新闻人为获得点击量而虚构、夸大新闻信息,或随意制造低质量信息抢占人们的注意力资源;部分新闻编辑被社交媒体呈现的海量信息所主导,一味求新、求快、求异,忽视了信息核实、追问、分析等专业化操作,有可能导致“烂尾新闻”“反转新闻”等现象;社交媒体用户若缺少基本的批判性思维和把关技能,则会导致个人态度、情绪或行为被误导,进而降低社交媒体的美誉度。社交媒体若想增强用户黏性,则有必要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强化编辑本位理念,在完善算法推荐技术的同时真正发挥新闻编辑在信息生产中的编辑职能,认可并强调编辑作为信息编制者在新闻策划、信息筛选、信息核实、专业化传播等具体业务操作中的职业身份,而非被用户、技术等因素冲淡专业化理念。

此外,智媒环境下的社交媒体本身也为强化编辑本位理念创造了可能性。社交媒体为信息市场提供了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增加了编辑的工作强度,但新闻编辑与人工智能技术构成的人机合作把关模式将新闻编辑从琐碎的新闻信息中解放出来,为强化编辑在信息传播中的职业作用提供了技术保障。在这种信息处理模式下,无论是社交媒体的新闻编辑还是机构媒体的新闻编辑,均可将有限的精力用于新闻策划、新闻价值判断、高质量新闻的筛选和整合传播中,从而强化新闻编辑本位理念,满足人们在信息迷乱中追求秩序、意义和群体归属感的需求[2]。

(二)职业能力:对信息编制者角色的强调

除了理念上对新闻编辑的重视,社交媒体还从专业操作方面强调编辑作为信息编制者的角色。从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角度来看,社交网络平台开放了信息采集、编辑、传播权限,赋予每个人生产、传播信息的权利,但也伴随着海量的低质量内容。加之商业因素对点击量、爆款的偏好,部分社交媒体个性化推送的消息多为令人困惑的“信息熵”,这些看似新闻消息的信息产品多不具备基本的“5W”新闻因素,在耸人听闻的标题下,以“你猜”“请留下你的评论”结尾,为读者判断现实增加了困扰;看似深度报道的信息产品难以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原创性和逻辑性,或借特定公共事件而炒作新闻、渲染焦虑,不能满足用户对高质量新闻信息的需求。有学者将新闻事实划分为动态事件的新闻事实的表象、需要深入调查访问才能获取的新闻事实、新闻事件背后隐藏的事实三个层次[3]。公民记者可以参与第一个层次的报道,但无法完成策划、采访、核实、深度加工等职业工作,这些工作亟须新闻编辑发挥其专业技能。

在智媒环境中,时效性对信息的传播价值具有决定作用。为此,媒体机构压缩了传统的三审三校流程,这在抢占时效性的同时也增加了媒体犯错的可能性,而社交媒体后台又满足了编辑对已发布信息进行后续加工的需求,这种简捷的改错功能降低了媒体犯错的成本和更正的必要性。然而,动态更正的信息产品并不能改善已阅读人群对新闻媒体机构的不良印象,反而会直接影响用户对该媒体的评价和未来的媒介使用偏好。因此,智媒环境下的社交媒体对新闻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新闻编辑作为信息编制者角色的专业实践提出了迫切需求。

(三)职业空间:对新闻编辑工作前景的改善

社交媒体对编辑工作的重视也扩展了职业编辑的工作平台,改善了编辑工作的未来前景。长久以来,人们依据媒体形态将编辑分为传统媒体编辑和新媒体编辑两种类型,二者常被定位为取代或融合的关系。随着智媒技术对媒体形态影响的深化,传统的新闻业面临转型危机,新闻编辑的职业工作逐步被算法技术、用户所稀释,职业吸引力和未来发展空间有所下降。但事实上,新旧媒体的编辑工作并无本质差异。若跳脱媒体环境的差异,关注编辑在内容策划、把关、传播中的职能,则新闻编辑的工作平台可以扩展到信息传播的任何渠道和平台,其工作前景也更为乐观。

在智媒环境中,信息的多媒体生产和传播已经由职业新闻人延展至社会各个阶层,这在满足人们表达、分享需求的同时也加大了信息判断的难度。新闻编辑以用户自制和算法推荐为大背景,其职业工作可以促进信息传播环境有序化,提升新闻产品的内容质量和传播水平,并确保社交媒体和媒体机构履行社会责任,因此并未因传统媒体的衰落而走上穷途末路,全球各社交媒体依然重视人工编辑职业角色就是典型案例。

社交媒体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编辑工作,但也从强化编辑本位理念、重视信息编制者专业化操作、改善编辑工作前景等方面为编辑提供了激励因素,概而言之,社交媒体是激励、强调编辑职业在新媒体技术中发挥专业技能的新平台。新闻编辑若树立信心,调整职业角色,利用社交媒体充分发挥新闻价值判断、信息筛选和舆论引领等专业技能,则在智媒环境中大有可为。

社交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职业角色的构成

社交媒体为新闻编辑工作创造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更乐观的前景,编辑的职业工作得到了强化而非消减。即便如此,新闻编辑仍需与时俱进,依据外部环境的改变对职业角色作出相应调整。在社交、算法和新闻专业操作共同构成的新闻业环境下,新闻编辑的职业角色应包括专业操作、技术把控、社会价值三个维度,即新闻编辑应成为信息产品的经理人和新闻事件的策展者、算法规则的制定者及后真相时代新闻事实的守护者这几种角色的复合体。只有革新自身职业角色定位,才能搭上社交媒体的快车。

(一)信息产品的经理人和新闻事件的策展者

在智媒时代,信息供大于求,新闻信息的传受环境发生了颠覆式改变,编辑从稀缺信息的持有者转变为海量信息的参与者和筛选者。因此,在职业角色构成中,编辑应从新闻生产流程的参与人转变成为信息产品的经理人和新闻事件的策展者,这样才能在海量的信息中发掘、生产具有传播价值的信息,从而增强新闻编辑的不可替代性。

但编辑并非忽略新闻信息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专业边界,以完全商业化的操作去运营信息,而是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前提下,作为媒体和用户的中间人,做好信息传播工作。面对信息琐碎、用户分化和技术演进的新传播环境,编辑用职业化的操作和市场化的策略不仅可以确保信息的传播力和好评度,而且精耕细作的职业化行为可以提高用户黏性,扩大媒体的影响力。

策展现已被广泛运用于各类数字化产业。对于新闻生产来说,传受互动甚至传受一体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新闻编辑作为信息产品的提供方,需要以策展人的角色参与到新闻产品的生产中,这不是要求编辑“制造新闻事件”,而是有效整合、运用现有资源,用具有传播价值的新闻话题去策划现象级的新闻产品,并以此进行价值的传播和价值观的引领。策展最大的价值在于内容的创造性,可为用户提供更好、更相关、更有价值的产品体验。这就需要编辑既深挖现有的消息,也要根据新闻生产日程和众多新闻事件提炼、策划主题,以生动的形式吸引用户参与,提高新闻产品的影响力。

(二)算法规则的制定者

在新闻生产层面,新闻写作机器人以精确的数据挖掘和既定的写作模板作为技术支撑,是计算机算法逻辑的一种外化与衍生。在内容分发层面,算法推荐代表的技术分发已经与编辑代表的人工力量、社交媒体代表的关系型分发并驾齐驱,甚至在国内资讯信息分发市场上于2016年就已经超过50%[4]。有学者认为,算法对把关权力实现了“程序化收编”,算法改变了新闻的生产和分发,也给新闻编辑的职业工作带来了显在的冲击。我们不能忽视技术对新闻编辑的冲击,但可以肯定的是,编辑与算法并非二元对立,而是信息传播过程中共同的信息提供方。在新闻的算法推荐上,算法工程师是算法规则的具体执行人,但算法规则的制定者应是具有专业化素养的新闻编辑。

我们在研究算法为新闻业带来的剧变的同时,也应该关注算法本身的权力和逻辑。脸书、今日头条等社交媒体在过于强调算法推荐后,开始加强对人工编辑的重视,这是在业务操作层面对算法的完善。为了防范算法潜在的风险和隐藏在背后的权力异化,我们需要重新明确人类价值观、新闻专业化操作在算法中的位置和作用,并从技术规则的角度进行完善。

在算法等新技术重塑新闻生产与分发流程的背景下,编辑不能将新闻传播的专业地位让位于算法工程师,而应跳脱算法的“辅助者”角色设置,站在算法规则的制定者这一角色设定上发挥新作用:针对不同的新闻事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中观推荐规划,总结提炼科学、有用、有趣的微观内容推荐规则,发现新闻算法推荐与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的相关性,并关注新闻信息与算法推荐的传播效果,将新闻筛选、把关、传播的标准动态、及时地传递给算法工程师,成为新闻业职业要求与算法工程师专业技能之间的沟通桥梁,进而提升新闻编辑和算法工程师之间的协作水平。此外,用户接受、使用算法或人工推荐的信息,但不一定明白其中的流程和规则,编辑需要充当信息发布者与用户之间的沟通桥梁,告知用户算法和人工编辑在分析、识别和报道中的规则,在提供信息服务、扩大知情权的同时做好技术科普的工作。只有这样,新闻编辑才能把握智媒时代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就现阶段的研究来看,编辑如何发挥好算法规则制定者的功能,仍是留给新闻学研究者和新闻编辑从业者的时代命题。

(三)后真相时代新闻事实的守护者

新闻编辑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这种把关既是专业操作中信息传播质量的把关,也是职业道德、社会价值的守望。无论是信息产品的经理人、新闻事件的策展者,还是算法规则的制定者,都只是在新闻信息的生产、信息产品的形式和引领技术层面的努力,信息产品形式的丰富多彩和生产过程中技术的参与并不能确保新闻事实的客观呈现,甚至重形式、重服务、重技术会导致形式大于内容、迎合大于引领、陷入算法偏见等后果。新闻编辑通过具体的编辑工作来把关信息质量,从而以真实、客观的新闻信息产品来守望社会真相,这是新闻编辑工作的最终目的,也是新闻编辑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

后真相已经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真相本就复杂多变,而社交媒体为真相提供了多元的信息传播者和多样化的传播渠道,成为促成后真相的重要技术条件。政治学家约翰·基恩曾指出,真相不应该被看成后真相的对立面,而应该把它们看成一对双胞胎。后真相起到的作用应该是让我们重新思考过去对真相的过度崇拜,思考真相本身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5]。信息市场上虚假新闻的泛滥,不仅由于用户自身的认知缺陷,也与部分权威媒体对于重要新闻事实的失语有关。信息的海量与有用信息的缺失构成了信息市场的矛盾,而人们对于真实、有用的信息的需求并未因为开放的平台和便捷的渠道得到满足。守护新闻事实,以真相促进社会进步,这是新闻编辑在智媒环境下的重要角色构成。

编辑作为信息筛选和传播的主要参与人,需要在夺人眼球的信息出现之初不人云亦云,在纷繁复杂的事件中努力寻求真相,在读者注意力资源稍纵即逝的情况下保持对真相的追问,成为后真相时代新闻事实的守护者。只有这样,才能在信息传播的激烈竞争中发挥独特的社会价值,并处于不败的地位。

结语

在社交媒体中,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有编辑权。近年来,随着智媒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更全面地整合了从信息生产、信息编辑、信息传播到用户反馈的全部流程。在新闻传播领域,社交媒体代表的多维度生产传播渠道和算法代表的专业分发渠道已成为新闻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职业新闻人的活动共同构成了新闻传播的新生态系统。从媒介生产流程来看,信息的生产、编辑、分发和反馈主体都逐渐从职业新闻人过渡到新闻人、用户、技术的复合体,传统的职业化媒介生产融入大量的用户自制、智能化写作及编辑与分发等技术。在智媒环境下,新闻编辑的工作流程和角色定位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是新闻业的一种深层变革,值得学界和业界积极而审慎地分析。

注释:略。

作者:王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副主任;赵甍源,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